你敢信嘛,一群在《逆水寒》“搞科研”的设计师程序员,就为了让虚拟世界的小章鱼变得更加Q弹一些,愣是整出了个炸穿游戏界物理引擎天花板的黑科技?
软体动力学,可以说是当下最复杂的研究方向之一。与那些只需要套用相关物理学公式,就能模拟出物体运动、碰撞乃至破裂轨迹的刚体运动学不同。因为软体具备可延展形变的自由度,让科学家们很难用单一的公式去预测软体的形变方向,与它形变后的运动轨迹。
但在《逆水寒》最近的更新中,游戏设计师们就跟这个软体动力学“杠”上了,搞出了个叫【粒子回弹算法】的技术,给新外观【墨嘟嘟】章鱼肩饰赋予了前所未有的Q弹质感。
如往常的外观类物品一样,【墨嘟嘟】肩饰是个很萌很可爱的物品,小章鱼会待在你的肩上左右晃动,Q弹无比。同时,在玩家做出冲刺急停、轻功下坠等激烈动作时,【墨嘟嘟】还会跟随动力变化做出一些符合物理学的晃动变形。
其实在许多游戏中,大家在虚拟世界里看到的物品,通常都仅仅只是一躯空壳,它们的一切运动变形均由骨架驱动而成,要么坚如磐石,要么只能遵循某些固定的方式变形。
(大部分游戏都是预设的刚体运动)
但在生活中,带有软体属性的物品又随处可见,小到你吃到的果冻布丁,大到海洋世界的各类生物,都与这个软体动力学有关系,它们都是不会遵循一套固定的规则去运动的。
与刚体动力学相比,软体动力学近乎无限延展的自由度,使得对其模拟、控制和分析变得错综复杂。因此,科学家需要架构极为复杂的高维控制方程,才能在虚拟世界用参数模拟出特定软体材料的运动轨迹。
可绝大部分算法逻辑都是线性的,非0即1。你非逼着它去研究非线性的软体运动轨迹,它也只能穷举出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,来解释“Q弹”这个概念。
而《逆水寒》项目组通过在物体内部填充数不清的粒子,并让每个粒子都代表真实的物质,再通过计算每个粒子之间的互相作用,因此形成软软弹弹的质感。听起来似乎很容易,但其实很难实现,比如仅仅是小章鱼的一个触角,为了实现Q弹效果,就得在内部填充几千万个粒子,再经过数以万计次的运动,才能形成最终想要的效果!
而这,才是在游戏中模拟出软体物质的第一步,因为你总不能要求每一位《逆水寒》玩家的电脑配置都能达到麻省理工专家教授专用机的水平。
基于这个原因,《逆水寒》设计师们还得经过一轮又一轮地简化与优化,才能让这Q弹的小章鱼【墨嘟嘟】在那些配置不是很高的电脑上也能duang duang duang起来。
从某种意义上来看,《逆水寒》这次搞出来的基于XPBD的弹性形变体模拟和基于局部仿射变换的蒙皮技术——【粒子回弹算法】,就等同于在游戏领域攻克了一道麻省理工级别的国际性科研难题。
当然,《逆水寒》项目组也不是搞科研的,费了这么多事,就搞个小章鱼肩饰,也太浪费了。
毕竟人家刚开了以深海为主题的五周年资料片【碧海潮光】,这海里的水母、章鱼、扇贝、海葵什么的都是软体动物,要是能把这个【粒子回弹算法】大面积给铺开来,那确实是属于国际独一份的了。
总之,像《逆水寒》技术团队这样敢为天下先,始终致力于探索最前沿的技术,不断挑战硬件和算法的极限,确实能从游戏画面与游戏玩法两个角度,给玩家带来真实、更真实、超越真实的游戏体验。